传神之妙

时间:2019-02-14 10:55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传神主要指通过刻画人物神情,生动表现性格特征等。作为艺术审美要求,它既是艺术的生命,也是作品的灵魂,被广泛运用于戏曲、小说、绘画、雕塑等诸多领域。

  艺术传神之妙,表现京剧“唱念做打舞”的出神入化之美、“手眼身法步”的千变万化之韵,可谓淋漓尽致。《群英会》这出戏,叶盛兰饰演周瑜。舞台之上,他小侧身,斜对蒋干,右手拿酒斗耳子,杯底亮给蒋干看,边唱“眼望中原”边“耍翎子”,唱到“酒自消”的“消”字,眼斜瞟蒋干,虽先干为敬,流露的神情,却是淡然而清晰的嘲弄。尤其挽着翎子的左手,将翎尖指向杯底,手腕微转,翎尖颤摇,的确“说尽心中无限事”。此时无声胜有声:不仅你在我掌控中,就连你背后曹兵,也如这杯中之酒。观众的心被抓得紧紧的,再不懂戏的,也会被传神演技带进周瑜军帐。

  在“经典性的史诗之作”《创业史》中,传神之功,清晰可辨。柳青惯于用干部、农民、老妇、姑娘、少年等的眼光察探作品人物心灵。比如第十二章,描述郭振山为公还是为私的心理活动,有这样一些字眼贯串全章,“想得他头昏,喉咙堵塞,嘴里酸苦,心想呕吐,不吃饭,不喝水,不说话”。伴着情形描述的,还有写实的形象描写,“有了皱纹的宽额颅上,隆起着拔过火罐的酱红色圆印;毛茸茸的大鼻孔喷着火焰般的热气;嘴唇干裂了,有胡茬的嘴角上出现了火泡……”寥寥数语,神情毕现,既有外貌描写,也有性情写真,使读者不单看到了痛苦神态,更感知复杂心理活动,对其自私自利、卑微灵魂不禁“一声叹息”。

  《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精品佳作。在这幅画里表现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迎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的华丽故事。画家很注重人物神态刻画。唐太宗表情雍容和睦,平静安详。四边的宫女,前后错落,相互顾盼。使者禄东赞,双手合在胸前,神情恭谨,神态肃穆。整个画面,人物布置有疏有密,左侧三人较疏散,右侧人物较紧密,呈现出亲切、融洽气氛,体现了古代绘画艺术注重传神的优良传统。

  传神之妙在于艺术统一。对象本质特征与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统一,也就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要做到传神,要求在实践中熟悉人、理解人。钱绍武曾画过藏族舞蹈者的肖像,开始不太了解,结果画成了悲剧演员。后来熟悉了,画出的神态大不一样。在其教学笔记中,还记有深刻体会,“在画面上使读者感到激动的东西,正是画家在创作中首先激动自己的东西。一个画家如果自己不激动,画出来的形象却要人家看后感到激动,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传神之妙在于典型之美。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统一。在传神人物形象中,都是通过鲜明个性反映人物社会本质。既是典型,又是“这一个”。这里的典型,并不指某种抽象的类型,而是作品要表现人物的本质特征。所谓“这一个”不是典型之外提出的要求,而是典型不能脱离生活形象多样性、丰富性。比如金圣叹说,“水浒传只是写人粗鲁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靮,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能从近似的人物性格写出差异特性,体现了作者对生活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表明典型美有赖于精细的观察。

  传神之妙在于形神兼备。东晋顾恺之明确提出“以形写神”,通过人物外部感性特征去表现内在精神。讲求外在真实和内在真实统一,达到神形兼备境界。“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淮南子·说山训》)画西施,只是画得漂亮,而没画出她的惹人可爱的性情,画孟贲(古代武士)的眼睛只是睁得很大,但没刻画出他那使人畏惧的性格,这都是因失“君形者”,形似神不似。

  传神之妙在于技巧之美。优秀的画家,总是善于根据对象不同性格和自己不同感受而采取不同笔法,如表现豪放性格,采用粗犷笔法;表现沉静性格,采用柔和笔法;表现活泼性格,采用跳动笔法;表现坚毅性格,采用沉着笔法等。都属于运用技巧,以便达到传神。正如谢赫所讲图绘“六法”,达到气韵生动,须臾不离技巧。张彦远说,“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也是讲缺乏技巧,创作不出传神之美。(李进贤)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http://www.yee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