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漫步于汝水之畔,遇茂林修竹,曰东坡竹林。置身竹海,层峦叠翠,清风徐来,竹影疏朗,沾染一身清雅,竹之魅力深深触动着我。
公元1094年,苏轼由定州知州被贬为英州(广东英德市)知州。由定州至岭南数千里,举家远迁,遂到汝州找其弟苏辙(汝州知州)筹措路费。住十余天,苏辙领他游览汝水河畔,翠色如屏,汝水似练,白鹭徘徊,南岸那片竹林,酷似峨眉山的那片竹园。东坡移步竹林,亲培修竹,遥寄思恋。
后有汝人作《东坡竹林赋》:汝水东去,东坡西来,邂逅汝州,幽馨斐然。烟斜雾横,静锁一片翠云。神清骨峻,挺立千竿碧玉。萧萧岁暮,疾风不折其节。凛凛霜晨,苦寒难改其色。碧波舒卷,挺拔伟岸,凌云蔽日,冲霄接汉。君子之怀,高节素面。其然,人竹相通耳。竹养于人心,人敏于竹性,竹之品,人之德然。
苏轼一生爱竹写竹居于竹,他笔下与“竹”有关的诗词不下百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尽显竹的清雅脱俗;“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彰显竹的恬淡快意;“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诠释竹的刚毅坚贞;“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写尽人生的旷达况味。但不论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他都始终坚定清正廉洁的为政操守,躬身践行“非义不取”的人生诺言。
竹以直为美,人以正而尊。竹子内茎中空,令人不由联想到君子之风“谦逊虚心”的美德;竹子的枝翠叶绿,易于生长,随遇而安,节节高升,又包含了昂扬向上的斗志;由竹子引申出的气节,铸造了华夏文化的精神脊梁。它疏朗有致,自在优雅;它虚心有节,风骨铮铮;它凌云直上,志存高远;它又无惧风雨,坚韧不拔。竹,是屹立天地之间中国人的风骨,作为纪检监察干部,也可以在竹身上找到自己的精神映照: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百折不挠、锐意进取、刚直秉性、清正廉洁。
清廉知竹节,高洁志凌云。苏轼的浩然正气,犹如天地间一株奇竹,铮铮铁骨如青竹般劲挺。汝水见证了苏轼在汝州的过往,这片竹林也记下了他匆匆的脚步。我们游览于此,追忆古人,修一颗淡静之心,也不枉这片竹子的清幽之境。
此时,暮色向晚,竹子与河水相互辉映,万物清朗澄澈。置身青绿时空中,不禁自省,要常以虚竹感怀,常以节制克己,在点滴中培养竹之情怀,追求竹之境界,让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气节绽放出新的光彩。(汝州市纪委监委 王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