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今年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三江之源,草木丰茂,藏羚羊数量从不足2万只恢复至7万多只,“中华水塔”重焕生机;大兴安岭林区,虎啸声声,莽莽林海为守护北极生态圈作出贡献;神州大地上,绿色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加速形成,社会经济发展的“含绿量”不断提升……一幅美丽中国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美丽转身”,惠及的是人,依靠的也是人。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干部群众挥锹铲土,植入梭梭、红柳等耐旱苗木;河北省邯郸市北贾璧乡,村民们把一捆捆山杏树苗背上荒坡,熟练地打坑、栽树。“植”此青绿,不负春光,今天的忙碌会变成明天的满目苍翠。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动员全体人民一起来想、一起来干,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践行并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中国之绿”,也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着中国智慧。在乌兹别克斯坦,中国援建的自动气象站示范站,提升当地气象观测水平;在蒙古国,中国实施的戈壁熊技术援助项目,帮助蒙古国“国熊”摆脱濒临灭绝危机;有着“中国草”之称的中国菌草技术在南非、卢旺达等非洲国家落地,成为当地民众的“致富草”“幸福草”……技术共享、经验输出、务实合作,中国积极与国际伙伴分享绿色发展经验,以实际行动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力量。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我们始终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地球家园。